媒体公告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米乐平台 > 媒体公告

重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告别中试“卡脖子”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如火如荼发展——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200万辆。其中,中试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催化”作用。

  此前,我国试验检测技术与国外差距明显,高端智能检测装备严重依赖国外企业,严重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短短几年间,依托国内智能检测服务领军企业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理工”)建设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实现了重要设备国产化率90%,让新能源汽车正向研发体系中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彻底告别“卡脖子”。

  日前,在重庆高新区兴谷路39号的检测试验室,数十个试验室灯火通明,一线工作人员“三班倒”守在试验台前,全国众多知名汽车厂商的多个产品部件都是在这个地方进行适应性、稳定性、可靠性等专业性试验。

  宽敞明亮的试验室里,先进的检测设备整齐排列,它们是平台的“主角”,也是保障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性能的“守护者”。

  在新能源高速电机试验台外看到,这里正在为某品牌汽车的电机进行“新能源电机驱动总成”测试——电机被安装在一个特殊的测试台上高速运转,通过多维度的连续测试,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中的各种复杂工况。

  “这个电机已经不间断测试超过100小时,接下来还需要600个小时的实验,从而测试电机的耐久性。然后还要进行高速、低速、加油、倒车等各种模拟场景,测试相应度和稳定能力。”动力试验室副经理兼工程组主管杨继禹介绍,工程师通过观察电机的运作时的状态和有关数据,评估其耐久性和可靠性。这就好比给电机做一场“马拉松测试”,只有经得起考验的电机,才能安装到新能源汽车上,为汽车提供强劲动力。

  “我们正在对一款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进行性能测试。”一位工程师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设备说道。只见电池包被放置在一个特制的测试箱中,通过模拟不同的工况,检测其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工程师们通过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实时监控电池包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这一些数据如同汽车零部件的“健康指标”,必然的联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其余测试间,一件件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也正在接受着严格的检测。工程师们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时而低声交流着检测结果。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经过多道检测工序,从外观检查到性能测试,从耐久性试验到安全性评估,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现在我们就像汽车零部件的‘体检医生’,电池、电机、雷达、芯片、车机系统等都是检验测试对象,通过精准检测,得到的数据反馈给汽车厂商以优化改进,确保每一个零部件都能达到最佳性能。”杨继禹说。

  “此前,随着汽车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试验检测技术与国外差距明显,相关试验检验测试标准和方法主要借鉴国际标准或欧盟标准,高端智能检测装备更严重依赖国外企业。”清研理工首席专家石晓辉说。

  看到价格壁垒和技术封锁,导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向研发体系中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极大增加了研发成本,成为制约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清研理工技术团队下决心誓要攻坚克难。一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战斗”随即展开。

  ——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检验测试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宗旨,采取“研究平台+产业化”的模式建设,在节能汽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相关这类的产品先后获得重庆市首台套产品认定,经过几年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检测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实现国产化替代。

  据了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顺利为重庆乃至全国汽车制造保驾护航。

  在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借助平台的检验测试能力,对自己的产品做严格的测试和优化。通过平台提供的精准数据和专业建议,及时有效地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来提升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在中游,汽车制造商将平台检测合格的零部件放心地安装到汽车上。平台的检验测试的数据还可以为产品研制提供参考,帮他们更好地了解零部件的性能特点,从而优化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在下游,消费者则是最终的受益者。经过平台严格检测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能够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汽车产品。

  譬如,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电驱动系统智能在线检测台,实现国产化替代,并逐渐进入海外市场;开发出系列试验检测装备,并在国内率先研制出2万rpm电驱动系统高速动态模拟试验装备,填补行业空白,应用于长安、比亚迪、广汽、蔚来、华为、小鹏等几十家企业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开发中,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亿余元。

  据了解,中试平台全称为制造业中试平台,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各类产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技术研发转化、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型式试验、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仪器设施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载体,旨在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中试平台,科研成果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以此降低产业化风险,提高市场投放成功率。

  而中试平台建设投入大、设备依赖强、风险高,科研单位缺乏建设资金、管理技术;中小企业则因自身规模、能力、资金限制无法建设专业中试平台,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与应用的关键环节断层,大量新技术躺在“实验室”无法转化。

  “高校、企业经常有很好的想法,我们的中试平台相当于‘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辅以设备、人才团队,把它从原理样机变为市场化产品,让其成果产出,产业化;另外,还为高校、企业等提供开放共享中试服务,通过平台不仅能促成产业协同,同时也能降低技术转化成本。”石晓辉介绍。

  目前,清研理工通过中试服务培育孵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建成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测试、科技投资、产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市场化运营的全链条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全国体量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服务基地。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